关于转发江苏省工业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经信局(经发局):
为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省经信委编制下发了《江苏省工业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苏经信节能〔2012〕118号),现予转发,请各地区遵照执行。
附件:江苏省工业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江苏省工业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措施。工业作为各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处在关键和核心地位。为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提高绿色制造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5年我省被国家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以来,全省工业战线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资源产出率明显提高。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逐年下降,2010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1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39.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万元,比2005年下降63%。“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工业能源消费年均7.5%的增速、水资源消费基本不增加,支撑了年均17%的工业增速。
资源化水平继续领先。以综合利用工业“三废”、废旧再生资源、农林水产废弃物为重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十一五”以来,全省共有2600多家企业被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远高于全国69%的平均水平,比2005年上升5个百分点,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初具规模,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5亿元,比2005年增长35%。以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逸盛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南通回力集团公司、江苏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为骨干,分别建成全国最大的废旧轮胎翻新、再生胶、无污染再生铅基地。
清洁生产规模扩大。围绕重点流域和化工、印染、酿造等重点行业,分批组织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以来,先后有约60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居全国前列。据统计,上述企业在审核基础上,共实施4300多项中高费改造方案,实现节能480万吨标准煤、节水12.8亿立方米,减排化学需氧量8.15万吨、二氧化硫3 1万吨,企业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20%。
实践形式不断创新。按照《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明确的总体目标,先后分两批在9个省辖市、6个县级市、20个园区、155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典型模式。江苏春兴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构筑“废铅回收—冶金精炼—铅合金加工—铅产品再生”的循环体系,每年回收利用3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再生铅生产企业。宜兴协联热电公司运用柠檬酸生产的高浓度废水作为电厂烟气脱硫微生物碳源、用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直接加热脱硫净烟气等新工艺,形成了“发电-供热-生物发酵”产业生态链。柏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徐工集团工程机械、富士施乐爱科制造(苏州)有限公司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无锡市前程包装工程有限公司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等试点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攻克和开发推广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转化应用。江苏扬农集团自主开发的连续催化加氢还原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属国内首创,一举突破了国内对氨基苯酚行业普遍采用的铁粉还原工艺存在的铁泥固废、废水产生量大、现场环境差等难题,连续化水解、连续化催化加氢、废水资源化三项关键技术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江苏双登集团自主研发的连轧连冲及自动卷绕裁片工艺的卷绕式电池生产清洁生产技术,突破连续浇铸成形、联动轧制、自动卷绕、精密铸焊等技术难题,研制出大容量卷绕式阀控密封蓄电池,打破了国外在同类设备上的垄断,是国内首条卷绕式铅蓄电池正极板栅连铸连轧连冲生产线,造价仅为国外同类设备的l O%。国电南自联合其他单位成功开发干法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打破国外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成功应用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一是财政政策。设立省级节能与工业循环经济专项引导资金,支持了一大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二是价格政策。加大差别水价实施力度,对苏南地区工业污水处理费(政府定价部分)按高于生活污水处理费0.2元/吨征收,重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按高于一般工业、服务业1.5倍的幅度征收。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废气排污费由每当量0.60元提高到1.20元,污水排污费由每当量0.7元提高到0.9元及至到1.4元。三是环境保护政策。在太湖流域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区域环境准入条件。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对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以及印染、化工、造纸、钢铁、电镀等行业实施新的污染排放标准,提高COD、氨氮和总磷排放限值。其他行业全面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相应行业一级排放标准。
二、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并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能源消耗量大、资源自给率低、环境承载力弱,单位国土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是江苏特殊的基本省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是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从资源供需情况看,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和2010年能源消费强度测算,到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量将达4亿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净增约1.5亿吨,能源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突出。从环境保护情况看,“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总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资源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减排约束性目标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目标,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碳排放,要求更高、考核更严。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我省是工业大省,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80%、用水占35%,化学需氧量排放占25%,二氧化硫排放占95%。工业作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先导性。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十二五”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
“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有利因素将进一步增多。从世界范围看,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以能效、环保和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消费偏好正在形成,产品竞争已变成以绿色环保为主要内涵的技术竞争。从国内情况看,随着《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深入实施,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法规、标准开始不断建立,国家对循环经济领域持续实施大规模投入,不断推进城市矿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机电产品再制造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税收、价格和金融等政策,必将进一步增添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与活力。从省内看,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方面已形成较好的工作基础,随着生态省建设的不断深入,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生态工业园等创建活动已全面展开,必将助推工业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在看到上述积极因素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十二五”工业循环经济工作面临着挑战。一是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工业经济发展对资源仍过度依赖,资源产出率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1.017吨标准煤,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但仍高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主要耗能产品单耗虽处国内先进水平,但仍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10%-50%。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省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苏北、苏中地区工业化正加快推进,重化工业发展仍处在扩张期,2010年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67.3%上升到71.6%。“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态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高消耗、高排放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三是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加强。源头减量、产业生态链接技术、再制造等符合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还比较缺乏。高投入、高风险,使许多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望而却步。四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坚持不懈推进,以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绿色增长,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按照减量优先,再利用、资源化齐头并进的原则,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推进机制,不断提高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末,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2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度下降,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和工业园区。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升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和差别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战略,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到“十二五”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发展区和全球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集约集聚和绿色制造为方向,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改善结构,引导主导产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推进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成套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全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引领主导产业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
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对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并从我省率先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省情出发,提高准入门槛,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污行业过快发展。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要严控总量,避免和减少后发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的盲目性。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纺织、轻工和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加快组织实施“百项千亿"重点技术改造工程,鼓励企业深入开展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二)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以实施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对标创先、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利用技术示范、城市矿产资源化等七大工程为抓手,集中支持一批重点项目实施,以点带面,努力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
资源减量化工程。实施“万吨千企节能低碳行动”,逐户开展能源审计,指导督促企业采取综合性措施,挖掘节能潜力。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重点耗能企业能耗信息平台,推进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促进工业能效水平整体提升。加强工业节水,以火力发电、纺织、造纸、食品、钢铁、石化等高耗水行业和耗水大户为重点,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强制淘汰落后的用水设备和用水工艺,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强化企业节水基础管理,对重点用水企业实施定额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重点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通用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建设一批节水型企业。深入推进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试点。推动绿色制造,严格设计规范,促使企业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
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推进“三废”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矸石、脱硫石膏、粉煤灰、冶炼渣、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高浓度有机废水、冶炼废液,工业废水,矿井水、放散气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农业废弃物、林木“三剩物”、次小薪材等资源化利用。大力促进秸秆工业化利用,在秸秆制板、秸秆造纸、秸秆编织、秸秆新型建材和秸秆化工方面,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尽快做大产业规模,不断提高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比重。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率先形成布局合理、多元、深层次利用的秸秆产业化综合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
清洁生产对标创先工程。在全省开展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对标创先活动,组织企业对照国家颁布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排找差距和潜力。对尚未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标准的,指导督促其提出达标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对已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标准的,引导其进一步挖掘潜力,积极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全面推动企业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水平,创建500家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再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为主体,培育一批具备对成套处理装备进行研发、设计、制造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打造徐州工程机械及苏州、南京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产业基地,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加快研究各类再制造关键技术,不断完善再制造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生产规范和管理制度。加强旧件和再制造产品的信息化管理,规范产品标识,建立产品档案。探索适应再制造要求的经营模式、把再制造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生产、销售、维修、回收、再制造等环节。加快旧件逆向物流体系建设,结合产品市场保有及自然淘汰情况,充分依托现有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加强与专业回收及物流企业合作,加快建立健全旧件逆向物流体系,形成与再制造规模相匹配的旧件收集能力。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从根本上转变园区经济增长方式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为核心,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在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中开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工艺、管理机制的改造建设,探索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等重大工程项目及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现企业间物质、流量、信息和技术链接,逐层减量利用,物料闭路循环,以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净”和近“零"排放。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全省树立一批循环经济改造示范园区。
循环利用技术示范工程。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围绕能量、水资源梯级利用,工业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产业链生态化延伸及链接、电子废弃物清洁资源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绿色设计、再制造等10个领域,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电力、印染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应用,加快推进废水有机物富集回收和综合利用,化工行业基于超临界合成、膜分离,印染行业生态染色、小浴比、分质控制,二氧化碳为主的烟气处理资源化,活性焦脱硫、脱硝,电子废弃物全组分、高值化、清洁资源化等创新型技术的应用。到2015年底,创建100项能耗、水耗低,资源化、再利用水平高,产业链生态化延伸有特色,省内首创、国内领先的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城市矿产资源化工程。积极实施“城市矿产"工程,重点推进工业废弃物、废旧汽车、家电、废钢、废铜、废铅酸电池等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南京、无锡、徐州、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苏州等一批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立一批“城市矿产”处理区域中心,再造多座“城市矿山”,形成废旧钢铁、铜、铅、铝等再加工利用的产业链。
(三)进一步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以加快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快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加快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战略,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整合、开放、共建、共享”原则,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建立一批循环型经济信息化网络平台、废物资源贸易交换中心和污染物排放交易中心,推动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系统。以钢铁、建材、化工等流程工业为重点,采用自动化、信息化和集中管理模式,建设和改造完善一批能源管理中心,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实施集中扁平化管理。支持区域性工业、公共机构、大型公建、高校和园区基于物联网模式能效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形成“感知能源、智慧监管”的数字化能源管理体系,树立一批示范工程。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大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整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科技资源,强化产学研的横向联一合,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建立并逐步形成各种形式资源节约、降低消耗、污染减排l的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开发平台和转让推广网络体系,突破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搭建工业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和资讯服务平台。定期编制发布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技术及产品应用指南。通过举办现场会、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快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继续推动和抓好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引导工业企业从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标准化入手,加强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和循环经济保障标准体系与工业企业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的衔接和运用,以标准化手段促进工业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继续制定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主要资源产品消耗定额、限额和工艺设备资源消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倒逼企业资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切实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以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将规划中所制定的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市,作为对各市经信部门考核的依据。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实施重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的力度。各地要不断提高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规模,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有力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支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制,调动各方面投资循环经济项目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和标准,严格执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
(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曝光反面典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需要,围绕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