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纲要(2006-2010年)
各市、县(市、区)体育局(文体局、教体局),南京体育学院,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纲要(2006-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振兴江苏体育产业是建设体育强省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推进“两个率先”目标的客观需要。《纲要》是振兴我省体育产业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各地、各单位积极宣传《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按照《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凝聚力量,真抓实干,为推动江苏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OO六年八月十四日
江苏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纲要
(2006-2010年)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我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巨大拉动效应,“十五”期间我省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产业体系逐步健全,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但从总体上看,体育产业仍存在着总量不大、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当前,江苏体育产业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紧紧抓住2008年北京承办奥运会的历史机遇,抓住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契机,进一步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强省目标,根据《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思路
坚持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引导体育消费、扩大体育需求为先导,以建立规范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为目标,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深化体制改革,转换运作机制,依靠改革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产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用开放和创新的思路发展体育产业, 立足省情,优化环境,繁荣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动员全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产业;坚持开发体育有形资产与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相结合,开发体育本体产业与开发体育相关产业相结合,主动适应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之路,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二、发展目标
争取到2010年基本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建立开放透明、良性运行、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创造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体育类大中型企业,适时组建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体育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总值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7%,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5%以上,体育产业就业人数达到37万人。
三、发展原则
(一)坚持两个效益原则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运作机制,提升体育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产业单位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加强规范引导,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扩大体育市场规模与提高体育市场质量并重,组建大型体育企业与发展中小型体育企业相结合,扩大地方体育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相统一。
(三)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切实从“办体育”向“管体育”、“服务体育”转变。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营利性体育事业单位推行企业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非营利性体育事业单位引入竞争机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鼓励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思路创新,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突出打造江苏体育品牌,培育全国性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体育企业。
(四)坚持成本效能原则
坚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重投入、轻产出;重收入、轻成本”的观念和做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投入产出与经济成本核算机制。重点抓好体育单位对外合作经营、合作开发中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签订合同等工作,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规范管理,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
四、主要领域
从广义角度讲,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根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江苏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资源的优势出发,应着眼于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在坚持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领域重点突破。
(一)健身娱乐业
“十五”期间,全省体育人口从35%上升到42.75%,城镇居民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应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育市场与深度开发相结合、放开搞活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广、社会化、多层次的体育服务体系。
1、培育市场主体
积极倡导“社会体育社会兴办,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进程。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健身娱乐业,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经营模式多样化。体育场馆、健身会馆、俱乐部、社区(乡镇、村)文体站(室)等应面向社会,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技术辅导等服务。培育和扶持健身娱乐业的品牌企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设施有偿、低价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2、合理规划布局
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建立高中低档并存的健身服务网络。加快县(市、区)和乡镇体育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村薄弱环节,积极推进“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信息咨询,避免对部分项目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长廊”等城乡健身景观建设,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休闲、经贸的有机结合。
3、规范市场引导
依法加强对从事健身娱乐业的经营组织和单位的监督管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消费方式。积极开展体育服务认证,促进体育健身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对一些高危险性运动项目,实行强制性体育服务标准。对保龄球、健身健美、网球等经营场所采取推荐性服务标准,开展星级评定。保护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加快发展新兴体育项目,繁荣体育健身市场。
(二)体育培训业
“十五”期间,全省体育培训业发展迅猛,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5.58万人,健身辅导站6000多个,国民体质监测和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完善,以提高人的体育技能为目的的各类体育培训班受到普遍欢迎。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的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各地体育部门、体育组织以及各类体育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第一的宗旨,做大体育培训市场,做强体育培训业务。
1、繁荣培训市场
积极倡导各系统、各行业、社会组织及个人举办各类体育专项俱乐部,扶持一批有资质、重信誉、讲品牌的体育培训机构,以此为辐射,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鼓励创建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泛开展夏令营、冬令营及课余培训活动,深入探索“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训练,所培养人才除保证向优秀运动队输送外,向社会实行有偿输送。
2、规范经营秩序
加大体育培训市场监管力度,促使体育培训业步入规范管理、有序竞争的发展轨道。从体育培训机构资质、培训内容、培训考试和培训证书颁发等方面入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进程,根据不同项目实行分类指导,从单一的综合性理论培训,向单项运动技术等级培训转变。对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实行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
(三)体育用品业
目前,我省体育用品业以制造为主、服务为辅,行业发展主要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知名企业较少,企业营销规模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振兴江苏体育用品业,积极引导,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共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1、提升产业层次
积极扶持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提升江苏体育用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培育体育用品企业集团,通过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加快资本积累和集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积极参与行业国际竞争,既追求出口数量,更注重出口的质量效益,努力构建多元化出口渠道。
2、扩大交流合作
发挥江苏体育用品联合会的平台作用,开展更多、更优质、更丰富的服务与活动,规范市场,提供信息,促进流通,推动联合,为行业高端技术产品争取优惠政策,开展与国际体育用品组织的友好交往。组织江苏体育用品企业参加各类体育用品博览会,利用我国东部体育用品企业密集和苏南台商汇聚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举办海峡体育用品博览会、华东体育用品博览会等。
3、注重规范引导
大力开展体育用品服务认证,推进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体育用品的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体育用品业名牌战略,联合省有关部门,推广江苏体育用品名牌,积极向国家推荐中国名牌。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品牌进驻,繁荣体育用品批零售业,形成一批面向全国与国际市场的体育用品集散地。
(四)竞赛表演业
近年来,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趋活跃,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十一五”期间,要立足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积极引导和规范体育竞赛表演的经营活动,打造江苏赛事品牌,突出综合功能开发,提升城市形象,发展赛事经济。
1、整合竞赛资源
在办好全国体育职业联赛江苏主场比赛的同时,大力开发深受群众喜爱的各类体育项目业余联赛市场。打造一批具有江苏特色、国际影响的传统赛事、品牌赛事,争取每年承办国际比赛15项次左右,积极探索赛事运作的新经验、新模式。结合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培养体育名人、名队、名项目,争取出1-2位国际级体育明星。根据项目发展需要,引进高水平外援、外籍教练,向外输出优秀队员,推动国际体育交流。
2、培育市场主体
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承办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实现办赛形式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专业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举办一些具有名人效应、高规格、高水平的大型体育赛事。借鉴国内外举办商业赛事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全面提升赛事品牌价值。加强体育竞赛活动的依法管理,促进竞赛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3、开发赛事经济
发挥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带动诸如交通、广告、电信、印刷、新闻、宾馆、旅游、餐饮等系列相关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和高水平运动队,提高策划运作水平,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实现合作双赢。开发体育竞赛电视版权,提升商业化运作程度,推动体育传媒市场发展。
(五)体育中介业
体育中介业在我省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实力较弱,体育中介人才匮乏。“十一五”期间,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办体育”的市场机制。
1、营造市场环境
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促进各类体育资源进入市场,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社会参与机制,为体育中介组织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使体育中介在推动体育资源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体育中介业快速、健康发展。
2、培育中介组织
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体育中介企业,规范体育中介行为,降低投资风险,保护体育中介组织的正当权益。吸引国际一流的体育经纪公司在江苏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调整体育人才培养结构与途径,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体育中介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体育中介服务管理质量与竞争力。
3、加强行业监管
建立体育中介行业协会,完善自律性机制,严格资格认证,加强业务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逐步建立国家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管相结合的体育中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体育经纪人的资格、市场准入条件与中介行为的监督管理,形成高效的监管机制。
(六)场馆服务业
经过十运会周期,我省建成了一大批高水准、高规格的体育场馆。南京奥体中心作为全省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标志工程,应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和产业示范作用。全省各地体育场馆要坚持“以体为本,多元发展,多业并举”的方针,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功能,盘活存量资产,完善配套服务,开展多种经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成为体育产业的主阵地、助推器、新平台。
1、科学规范管理
体育场馆应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推行企业化管理,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激发内在活力和动力,逐步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从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从服务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变,从资产运作向资本运作转变。引进专业人才或团队,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快体育场馆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场馆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管理体制。
2、提高经营水平
加强对体育场馆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努力实现建设与日后经营、维护和管理的无缝对接。以现有场馆为基础,挖掘内涵,拓展外延,面向社会全天候、全方位开放,开展多样化体育服务,提高运营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新开发项目,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建立体育场馆便捷有效的会员消费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引导企业和体育“联姻”,鼓励条件成熟的体育场馆冠名权转让。
3、实施联动发展
以体育场馆协会为环节链,通过体育产业运作机制,打造体育场馆联合经营、联动发展的平台。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契机,整合宣传我省场馆的优势和基本条件,面向国内外,提供比赛和适应性训练等服务。加强与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教育、旅游、文化、经贸等部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大开发、大经营的格局。
(七)体育彩票业
“十五”期间,我省通过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扩大发行网点,调整发行体制和政策,销售体育彩票84.9亿元,名列全国前茅。“十一五”期间,要牢固树立“大发展,大受益”的观念,以持续、快速、健康、安全为目标,推进江苏体育彩票的品牌建设、系统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全省发行体育彩票120亿元。
1、拓展经营市场
丰富体育彩票销售玩法品种,积极研发视频彩票、分散即开型彩票、在线即开型彩票及体育竞猜型彩票,争取早日推出电话、手机、网络等新型投注方式。在保证站点布局合理的前提下,扩大销售站点规模,“十一五”末,全省电脑彩票销售站点数量稳定在6000左右。
2、规范发行销售
进一步理顺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发行机构职责,强化专管员队伍作用,提高销售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公开操作规范,严格操作程序,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加强省、市、县和销售点四级联动,建立市场需求动态跟踪调查和信息收集与共享系统。
3、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彩票公益金管理,严格管理,规范支出,确保彩票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基础,以宣传为驱动,完善对社会公开的监督机制,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打造体育彩票品牌形象。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江苏体育产业振兴领导小组,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协调和综合服务。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争取安排省体育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投资方向,支持体育产业重点领域、示范领域、新兴领域的发展。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信息发布制度。加大体育产业宣传力度,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引导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体育产业宏观管理,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
(二)立足地区差异,强化分类指导,推动全省三大区域体育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推动苏中快速崛起,加快苏北振兴步伐。积极参与和促进长三角体育圈的联动合作,主动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加快环太湖体育圈、沿江体育带、东陇海体育线、沿海体育走廊的规划建设工作,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四个集聚带,打造一批具有明显品牌优势的产业项目。中心城市和小城镇要把发展体育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体育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各地在竞赛组织、群体活动、人才培养、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
(三)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获益”的运作机制,建立宽松、透明、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鼓励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体育市场,将可以市场化的体育领域交还社会。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开办各类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经营性实体,消除体制性障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展体育的合力。
(四)坚持“人才强体”战略,加快培养各类体育经营人才。坚持开放的选人用人观,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体育工艺、体育产业咨询专家信息库。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与体育经济相关的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体育产业专门人才。对全省体育产业管理干部轮训一遍,注重对体育经营者的职业培训和指导。推进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体坛上的体育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培育和规范体育人才市场,完善人才评估体系、激励机制。
(五)制定和完善体育经济政策,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把体育产业纳入现代服务业和大文化产业的范畴,用足、用好和用活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发展措施。积极研究、争取出台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包括国家投入专项资金的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土地、技术创新、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政策及体育基金政策等,逐步建立以产业政策作为主要调控手段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
(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依法监管体育市场的力度。体育行政部门及有关经济监督部门要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制定出台配套的相关规定与实施细则,引导和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的行为。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重点做好体育赛事的回报维权工作。贯彻执行国家体育服务标准,大力开展体育服务第三方认证活动,引导体育经营者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体育服务质量,保障体育服务安全,促进体育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发挥协会和俱乐部作用,建立健全体育市场体系。有条件的单项运动协会应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在经过充分论证、明确产权、有利于运动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利用社会资金、人才、场地等,建立职业、半职业俱乐部,推动社会化、实体化进程。鼓励和扶持高校、企业、社会团体承办和共办优秀运动队。积极引导健身娱乐、体育培训、场馆服务等向俱乐部方向发展,形成高水平职业俱乐部、业余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型俱乐部体系。发挥省体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向社会广泛募集资金,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体育用品联合会和体育场馆协会的职能,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体育产业协会、体育经纪人协会、体育彩票协会等,加强行业管理,形成自律机制,发挥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八)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链,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关联度大,内涵丰富,涉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装备、体育广告、体育中介、体育旅游、体育保险、体育建筑、体育传媒等众多领域。产业链上的链条越多越密,就越容易实现效益最优化。要坚持“产业联动、系统开发”的原则,交叉渗透、相互关联,延伸发展。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推动江苏体育产业的能级提升。通过整合资源、集约经营、品牌扩张,提高产业附加值,做大做强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