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财政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要求,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聚财力与调结构并行、促发展与保民生并重、稳改革与守安全兼顾,系统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增强财政运行平稳性、可持续性,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扛起做好各项服务保障的责任担当,大力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竭力支持冲刺“GDP万亿之城”,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答卷贡献坚强财政力量。
具体来说,将着力抓好八方面重点工作:
(一)聚焦财政收入目标,力促“量”“质”双提升
多层次发力实现财政收入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夯实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做优税源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相关减税降费、惠企支持政策和省、市保障稳岗留工、提振消费等相关政策,恢复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快良性循环发展,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巩固税源基础。服务“532”发展战略,做好各项政策兑现保障,引导外部资金资源合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升级增效能,做大新能源等产业规模提能级,形成有效增量,提高税源质量。二是强化预期管理。完善财税库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收入预期管理,主动研判合理决策,围绕“两湖”创新区重点税源板块、新能源产业板块、上市企业板块等重点贡献企业分类指导、分层服务。三是抓好收入组织。依法依规落实税收、非税收入征缴,加强对关键领域、重点行业、重要市场主体监管,健全多部门、多层次协同治税,实现非税收入电子票据市、区、镇(街道)三级全域部署,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二)聚焦投入效能提升,加力统筹财政资源与提高支出强度
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强化“四本预算”统筹衔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建立健全不同渠道资金、财政拨款与非财政拨款、不同年度间财政资金统筹机制,加强对重要战略、重大方针保障的统筹规划,促进财政资源在各领域的合理高效均衡配置。抢抓政策靠前发力窗口期,提前谋划做好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运用政策性工具撬动社会性资本联动投入,全力保障重大决策部署。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坚持集中财力支持稳增长、促发展、兜底线、防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结合实际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统筹安排支出,合理稳定社会预期。始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严控“三公”经费等支出规模,腾挪宝贵资源到紧要处、关键处。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优化动态监测、通报反馈、分类处置机制,严防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强化“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抓实目标编审促进管理前移、扩面研究指标模板拓展标准范围、深化绩效与预算分配挂钩机制强化结果应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三)聚焦扩大有效需求,系统谋划扩投资促消费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运用专项债券、投资基金、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优化投资布局,提高投资效率,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民生事业、产业升级等。为最大化发挥专项债券稳增长、促投资作用,强化“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加快支出提高“债务-资产”转化效率,形成债券使用良性循环。促进能消费、敢消费,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夯稳就业形势、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托底保障、提高普惠性社会保障力度等协同调度,稳定居民增收基础,激活消费信心。促进愿消费、多消费,对专项领域、重要环节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实现需求端、供给端同步引导扶持,释放消费潜能。加快各领域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使用形成新产品,加速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增加新场景,加快落地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试点城市配套政策带动新风尚,优化消费结构。
(四)聚焦产业升级突破,加码固势强链提升发展能级
增强政策系统性扶持效益,更高效率调度各级财政资金,更强效度推动政策直达快享,高效支持“新能源之都十条”等兑现,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巩固扩大先发产业优势,提高新动能增量效应。增强工具组合式带动效益,提高产业拉动效益。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与投向布局,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市级产业投资基金与科创基金安排不少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投资效能。充分释放信保基金风险补偿作用,用好“创新贷”等引导金融活水涌向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绿色低碳产业。安排2.8亿元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多维度奖励推进重点领域数实融合。增强服务认可度溢出效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发展信心、投资底气,促进形成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良好氛围。以集成平台、标准路径、绩效引导推进惠企政策非申即享、直达快享,提高获得感。支持技术攻关、标准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提高安全感。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参与度。
(五)聚焦增厚民生福祉,优化供给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标杆
一是提升公共服务质效。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完善多重医疗保障体系。提升文旅发展软实力与硬支撑,促进“两湖”文旅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二是推进就业创业兜牢底线。坚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保障“青春留常”资助需求支持就业创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提升援企稳岗提技能政策实效。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三是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等,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促进“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住有乐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升级、统筹发展高标准农田、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等主要任务重点突破。四是抓好“一老一幼”服务关键。推进“常有颐养”,重点提升基本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力度。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稳步推进“常有善育”工作,提供积极生育支持。五是筑牢绿色安全发展防线。落实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绘好“生态画卷”。加大安全生产领域资金保障力度,完善储备粮等保障机制。做好新冠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资金保障,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六)聚焦稳妥防范风险,维护安全可持续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全面压实债务管控主体责任,强化“全口径”实时监测,形成债务风险防控闭环体系。二是防范保障运行风险。做好“三保”预算安排,依托“数字财政”深度布局,推动财政运行情况常态化分析,及早捕捉潜在运行风险。提升库款保障能力和财政性资金调度能力,加强库款动态调控。加大跨年度统筹平衡,合理调度使用预算稳定调节资金。三是防范财经领域风险。建立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做好《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具体落实。加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政业务管理水平。加强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配合做好各项巡视巡察、审计检查,补足薄弱环节,严肃财经纪律。
(七)聚焦财政改革创新,一盘棋发力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坚持一体化布局。出台制度推进分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与区财政关系。推进财政总会计制度改革。深化“数字财政”建设,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贯通至乡镇、功能拓展至更多模块。二是坚持效益性优先。建立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完善重大政策、项目绩效评估,将全面绩效管理融入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全过程。开展信保基金业务合作银行绩效考核、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绩效评价等,运用奖惩机制,提高政策效能。三是坚持标准化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建设,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化建设,构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宽领域多层次支出预算标准体系。出台轨道交通成本规制方案,探索更优“轨道+公交”财政补贴模式。四是坚持长效化管理。用好政策全面优化资产配置、促进盘活利用,提升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五是坚持规范化建设。规范线上管理路径提改革速度、扩服务广度,加快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扩面至全部票种。推进规范化基层财政建设,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提升财政治理能力。
(八)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以政领财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刻把握财政部门的政治机关定位,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度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财税政策制定、干部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积极打造政治清明、干部清正的廉洁财政。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二是系统学习,打造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的人才队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运用多维度立体培训体系,推动教育培训全覆盖。研究干部培养、选用中长期规划,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有效运用会计领军、绩效评价主评人、投资评审专家等各领域“智囊团”,在服务大局、改革突破上出新招实招。三是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行业党建质量,推动党建工作与财政工作深度融合,确保财政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定服务为民信念,提高干事创业热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