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作出安排部署。现阶段,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对各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溧阳地处苏皖浙三省交界,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区域竞合中以生态为基础变量、核心资源和比较优势,与创新发展要素结合,吸引产业、科技、人才等与其聚合裂变,带动城乡空间、公共服务、生活方式与其融合嬗变,推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在更大范围实现以生态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区域分工协作的创造性实践,对全省探索“两山”双向转换具有借鉴价值。
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寻找新生机
溧阳坐拥南山、曹山、瓦屋山等山体资源及长荡湖、天目湖等重要水体,生态禀赋优越。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浪潮席卷全国。野蛮生长、无序竞争的重污染产业给溧阳经济增了光,却给生态抹了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同时以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渐显疲态,溧阳深刻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于是主动摈弃粗放型发展方式,率先提出要走环保优先的发展道路,成为国内探路“两山”价值转换的先行者。
(图为溧阳天目湖)
——铁腕治污,多维治理。溧阳以最严标准、最严措施、最严惩戒,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十年间先后关停采石矿、砖瓦窑、石灰窑、码头190余个,自我加压关闭70%的化工企业,全市钢铁、水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超40%。
同时,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积极修复废弃矿山50余个,投资7亿余元治理水库、重点塘坝,投资13.7亿元推进区域治污一体化工程,投资22.5亿元开展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力推动生态蝶变。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持续五年保持100%。
——始于治理,终于转型。在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寻找发展生机,1992年,溧阳敏锐察觉沙河、大溪水库旅游开发潜力,将其上升为全市“四大开发”战略之首,迅速成立绿色旅游风景区领导小组,将两大水库更名为“天目湖”,并组建负责专业运营的天目湖旅游公司,配套建设山水园、南山竹海等系列景点及基础设施项目,成为溧阳开启“因为一湖水,爱上一座城”的全域旅游发展起点。
端起“生态饭碗”,同期,溧阳实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战略,立足地域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组建桑园、林场、茶场、药材场等,引领丘陵山区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进军。其中,从无到有、引进并改进的“天目湖白茶”,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更是实现一片“小茶叶”带动一个“大产业”。
以生态为最核心资源,溧阳赋予了绿水青山全新的表现形式,至此拉开“生态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
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共赢
以天目湖的碧波为笔,溧阳以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为发展脉络,精心描绘“全景全时全龄”共享的全域旅游画卷,同时不断放大“生态+”的虹吸效应,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变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持续丰富“两山”转换内涵。
——处处皆景、时时有景,深化农文旅多业态融合。立足山水田园比较优势,溧阳高效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现代化宜居农房改造等重点工作,一方面,稳慎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实现路径,唤醒“沉睡资源”;另一方面,建成“荷塘”礼诗圩、“悠然”杨家村等19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大力发展特色餐饮、精品民宿、文化艺术、休闲康养等业态,“一村一品”激发多元消费场景,构成各村落的农文旅产业链生态。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牵动百业兴’的特点,乘区域联动之风,溧阳全力构建旅游供给品质化、发展全域化、效应最大化的大旅游格局,以资源共享、品牌共塑、市场共拓、信息共通,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朱中华说。
2017年,一条全长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将当地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推动“农路变景点、农区变景区”,带动沿线近10万居民捧上“金饭碗”。线上“有时溧阳”APP搭建起全市最全、最具品质的文旅产品库,进一步拉长文旅产业链。“天目湖”“溧阳1号公路”“清风朗月·溧阳茶舍”三大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放大溧阳特色产业势能,全市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超140个,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
(图为溧阳1号公路)
——生态引领、绿色崛起,打造招商引智“强磁场”。中科院院士杨国桢来到溧阳后曾发出感慨:“以绿色旅游、绿色生态为基础来加速科技、人才、产业集聚,是一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想法。”
在区域竞合中,溧阳以优美生态风光展现宜居宜业魅力、凝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发展动能根本性转变。聚焦“开门见绿、敞墙透绿、直达享绿”,建成“口袋公园”44个,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超90%,全面提升生活空间舒适度;以“府院、校地”合作形式,引进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等民生优质资源,切实让“好风景”绘就美好生活底色。
通过生态优势吸引创新力量,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13家重大科创平台纷纷落户溧阳,带动20余家国家级院士、博士后工作站,超150家省级部门认定的各类研发机构近悦远来,年均引才聚才超3万名;以上汽集团、宁德时代等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40多个先进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相继落地,成为国内配套最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
目前,溧阳钢铁、水泥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降至21.9%,以生态为底色的先进制造、高端休闲、现代健康和新型智慧“四大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突破50%。
——市场共担、多元参与,探索生态价值直接转换。2020年以来,溧阳按照“破坏者赔偿、使用者付费、保护者收益”原则,在天目湖流域建立以“水生态容量”为约束性指标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打通从流域内水产养殖污染退出到康养服务生态受益购买的交易闭环,同步探索碳汇、林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以及“生态银行”等金融服务,有效缓解地方环保支出压力,推动“政府买单”变为“市场共担”,让“绿水青山”有价值、可交易、能致富。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探索省际交界地区生态治理方式向系统治理和制度化治理转变,是溧阳以生态推动区域分工协作,在更大范围实现“生态创新”的目标追求。“我们采取‘下游买、上游治’这一创新模式,以水生态产品量化补偿方式投入3000多万元,取得安徽省郎溪县洙漕河流域范围内近3000亩土地20年使用权,对青虾养殖区有序退养,并实施水稻—紫云英轮等生态修复项目,有效节约下游生态治理投入4000多万元,形成上下游政府、周边农户、两地企业绿色共赢的格局。”溧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彭建新说。
目前,溧阳已与安徽广德、郎溪签署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框架协议。生态产品交易试点经验已在江苏宜兴、浙江长兴和安吉、安徽广德和郎溪以及上海“飞地”白茅岭农场等“一岭五县”复制推广。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溧阳启示
30年探路“两山”价值转换,溧阳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生态文明奖等国家级荣誉,调研认为,其践行“两山”理念经验,对江苏全面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是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底色。生态环境之“病”,实则是发展理念之“病”。20世纪90年代伊始,溧阳思变求进,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坚决摒弃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粗放式发展的路径,注重创新驱动,突出绿色低碳,加快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问题,向“两山”理念寻策问道。实践证明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方能实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双赢。
二是把“协调发展”作为内生动力。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胜势,溧阳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把全域旅游作为联结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类群体、各种空间的重要纽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手抓旅游产品供给,一手抓城市公共服务,将旅游功能融入各具特色的产业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城市一体化布局中,同步加快高污染企业腾退,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形成“风景无处不在、体验无时不在、产业无所不在”的全域旅游格局,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三是把“开放发展”作为鲜明标识。以横向生态补偿为牵引,溧阳首倡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保护为纽带,探索推进省际边界地区一体化发展。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大格局大视野增强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要跳出市域“一亩三分地”,加强联动共治,构建重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才能推动生态保护迈上新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