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里程碑,是领导者个人影响力的重要催动剂。礼仪在人们心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礼仪的作用不言而喻。通过几道测试题来检测人们礼仪观的树立是否完善,并收集人们对传承礼仪文化的宝贵意见。调查时间为2023年09月28日 至2023年10月28日。现将调查结果反馈如下:
1、您是否知道: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统称?
知道 占84%
不知道 占16%
2、对于公共场合不遵守礼仪的行为您怎么做?
极为反感,立即上前制止 占28%
反感但不做任何行动 占68%
无所谓听之任之 占4%
3、您心目中最能够代表中国礼仪的社会活动是? 多选题
婚礼 占48%
丧礼 占40%
祭祀 占68%
节日庆典 占56%
4、您认为最能够弘扬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的方式是?
国家倡导 占44%
列为学校必修课程 占40%
媒体宣传 占0%
民间人士及组织推动 占16%
5、对于如何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您有什么看法?
随便,无所谓 占12%
按照长辈的要求去做事 占16%
自己有心发扬,但找不到途径 占4%
留意生活中点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与生活中 占68%
6、您觉得现在的社会文明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多选题
语言方面 占60%
行为方面 占80%
精神方面 占68%
无需改进 占4%
7、礼仪对您来说是?
限制与拘束 占4%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必要 占16%
提高道德修养陶冶情操的工具 占80%
8、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传统礼仪知识?
家中长辈的教诲 占36%
通过学校教育 占4%
电视节目 占12%
通过书本知识的阅读 占48%
9、您认为是否有必要恢复传统的成年礼礼仪“冠礼”、“笄礼”?
有必要 占60%
没必要 占32%
不清楚 占8%
10、您是否了解中国传统冠、婚、丧、祭等中华基本礼仪?
了解 占36%
知道一点 占52%
不了解 占12%
11、您经历过哪些过春节的传统的礼仪? 多选题
跪拜 占40%
请安 占24%
祭祖 占72%
过年夜 占80%
压岁 占80%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一是个人礼仪文化传承意识不强。人们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当然,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所处环境、所具备条件不同,有心了解传承也未必能正确习得。现今学生的考试很多都是为了升学,很少有去学习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科目,在步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会把时间花在家庭、工作等地方,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必要性。
二是家庭教育中文化涵养的缺失。问卷结果显示有36%的人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如今家庭教育非常看中考试成绩,而对于基本的文明礼貌、尊师敬长、诚信守则等礼仪文化没有明确的要求。在最应该熏陶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成长阶段,礼仪文化涵养的教育却被家庭教育忽略。
三是学校育人工作体制不适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的人从学校教育中了解礼仪文化。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文化仍然被一些人忽视。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相关的课程,但仍然是以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居多,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或者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的情况不多,因此,学生将所学的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也很少。
四是群众对于礼仪传承的主观意愿是普遍较为积极的,但更偏向于与当下日常生活相关联的礼貌礼仪、礼仪文化,对于复古礼仪的积极性相对而言不是非常高。大部分人主要通过书本知识阅读与家中长辈教诲来习得传统礼仪知识,少部分通过电视节目习得,只有占比仅4%的极少数通过学校教育习得。其中占比最高的书本阅读偏向主观意识选择学习,属于主动学习,而被动接收的相关知识主要由占比第二的家庭教育提供,可知学习了解传统礼仪知识主要依靠个人的兴趣与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强制教授的效果并不理想,或是目前的教授方式仍无法达成期望效果。
二、对策建议
1.夯实传承与发展的机制保障: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建立健全督查、指导、考核、评价体系,才使其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礼仪文化的发展也传承纳入考评视域,不断增强内驱动力。
2.整合传承与发展的方法路径: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不断开展各类文化礼仪方面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传统礼仪文化得到践行与发扬。当前,特别要发挥各种新兴媒体的作用,促进礼仪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3.丰富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内涵:要竭力把中国当代文化、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进行整合,对其中的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加以兼容并蓄,加以利用。要将其融入现代文化体系内,使现代的礼仪文化内涵得到应有的丰富。
4.建构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体系:该理念体系的建构应该体现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要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传统体现出现代的需求。既要体现出创新的复合性,又要体现出开放的包容性。要充实礼仪文化的传承体系,吸收一切有益的给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